三个关键词,帮你重新理解“营销”

客户经理-小张

换成我的
身在营销领域,无论你是一位资深管理者,还是一名专业人士,如果所负责的产品可以实现“热销”,那么作为参与者,个人的价值就可以快速提高。
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即便混迹营销多年,在摸爬滚打中自认为是理解和掌握了“什么才是营销”。

但是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却没有将“一款产品的营销理解成为一场商业战役”,而是把营销当作成了“一件又一件的传播行动”,认为只要努力多传播,就能收获预期的目标。
是的,大部分营销人习惯性的忙碌在:
组织一场发布会、邀请媒体试驾活动、拍摄短视频、高管站台直播、策划热点话题等等。
然而,当我们都是这样去做时,却发现结果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:
现象1:有的新产品成为了“爆款”,实现热销。即便营销传播有瑕疵,也不影响被全行业对标和模仿。

现象2:有的新产品则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,虽然制造了热点事件和大流量,反而产品却遭遇了滞销。
这种类似“玄学”的现象是什么造成的呢?
为什么有的营销团队很专业,很努力,匹配了饱和的资源投入,做到了每一场营销动作执行,却输了整个商业战役呢?
如果能够正确解答出这个问题,就可以更理性的审视营销工作的真实价值。
因此,写作营销系列第三篇内容,与更多人一起尝试“重新理解营销”。

认知篇:如何让自己变的更专业
理解篇:什么才是营销驱动型公司

重新理解“什么是营销”

按照大部分人对营销的理解是:想方设法的把产品销售出去。这其实是陈旧传统的劝说式销售观念。
然而当市场,从“卖方市场”转化为“买方市场”的时代之后,首先需要切换的是“营销视角”。
即:在营销过程中,作为品牌方,我们该扮演什么角色?
传统营销是厂家视角,将自己设定为故事的主人公,凭借自身产品的功能优势,打动消费者,让其慕名选择。
然而在如今的买方市场中,产品和技术的同质化趋势,让消费者越来越难分辨出不同产品之间的功能区别。

“用户”才应该是营销故事的主人公”,而厂家和品牌则扮演“向导”角色
新的营销理念是,用户有一个“想要解决、有待完成的任务”,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。
最终通过帮助用户达成他们的任务目标,实现我们企业的经营目标。
因此,在当下的营销环境和市场竞争中,为了保证公司高质量发展,菲利普·科特勒在《市场营销》中更新了概念定义:
Satisfy your customer in a profitable way(有盈利地满足顾客需求)

3个关键词加深理解营销

当营销视角切换为以用户为中心,对于如今这界营销人来说,所要做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。
因为,用户去哪里、在哪里、看哪里,就需要“营销”出现在哪里

抖音上的视频和直播、微博上的流量话题和观点论战、B站上的技术科普和二次元、小红书上的种草笔记、微信群里的热榜事件、论坛里的体验分享等等,都成为了营销人们的日常工作。
但是,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中,如何才能有效的抢夺用户呢?
我们引入充满竞争智慧的军事思想,来加深对营销的理解。
策无略无以为恃,计无策无以为施——《孙子兵法·始计篇》
Strategy without tactics is the slowest route to victory.
Tactics without strategy is the noise before defeat.

大意是说,在战争中如果我们的战略是符合大势,即是缺少战术、排兵布阵,军队没训练好,也能走向成功,只是速度最慢。

但如果只有战术,没有战略,那做的再花哨,再轰轰烈烈,缺少整体的方向和目标,不过是失败前的一种喧闹。
是的,再复杂,再高频次的营销传播行动,如果没有清晰正确的战略指引,都是在制造噪音,一败涂地

大多数营销人也都经历过,那些不能指导具体营销和传播工作的战略方针,其实是花里胡哨的废话罢了。

所以,重新理解营销,可以重点从三个关键词入手,分别是:
战略(略)、营销(策)和传播(计)
只有“营销、传播与战略方向”相匹配时,才能真正发挥作用,满足顾客的需求,获得预期的目标。

在众多繁杂的营销理论和学派中,推荐一位我个人最敬佩的90后营销人“李叫兽”以及他的营销方法:
通过以简驭繁的表述方式,对“战略、营销和传播”加深理解。
战略:寻找在哪里有机会
营销:让哪些人,该怎么想
传播:如何让他们真这么想

战略:寻找哪里有机会

一句话理解:如何比竞争对手,能更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。
确实,作为营销团队的管理者,是时候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从执行工作调整到战略方向识别和建立内部认同了。
在战略制定和规划方面,市场上有很多成熟的思考工具,比如:SWOT分析模型、波特五力模型、波士顿矩阵(BCG)模型、PEST分析模型等等。

在这些成熟的工具基础上,很多公司发展出适用自身的战略制定方法。
比如:华为公司的“五看三定”,通过“看行业、看市场、看客户、看竞争、看对手,定目标、定策略、定关键控制;
小米公司在《小米创意思考》中,是借助“互联网思维”,通过“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来思考“如何用极致的效率实现极致的用户体验”的。
那么华为和小米,在智能时代中分别找到的战略(机会)是什么呢?
1、华为的战略识别
2023年,华为战略是抓住AI这一历史性的战略机遇,提出All Intelligence战略。
全面智能化(All Intelligence)的目标是:在全面智能化战略的指引下,华为将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,使能百模千态,加速千行万业智能化转型。

2、小米的战略识别
同样在2023年,小米集团的升级战略:从“手机✖️AIoT”战略,升级为“人车家全生态”战略。
小米集团将不仅涵盖了智能手机和物联网,还将扩展到了汽车、家庭等更多领域,形成一个全面的生态系统。

从两家集团升级后的最新战略,可以清楚了解他们对“机会”的识别和选择。
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华为选择的是“智选车”,小米则推出自己的“首款SU7”。

营销:让哪些人,该怎么想

一句话理解:锁定目标用户客群,通过影响他们的主观认知,改变他们的决策行为,持续创造高质量的顾客关系。
战略落地的关键是清晰营销战术,各团队需要统一方向和目标:
即:我们需要锁定首批目标客群,通过满足他们的需求,完成他们的任务,实现我们赢得市场的制胜一步。
在面向用户营销时,永远要扮演好“向导”的角色,用户才是主人公
为什么呢?
因为用户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胜利的向导,而不是找到另一位主人公

事实上,在代入感强的电影和游戏中,我们最敬佩的角色都是“向导”。
比如:在《雍正王朝》中被誉为提前拿到剧本,帮助雍正赢得九子夺嫡的“邬先生”;在《星球大战》中,尤达大师和欧比旺帮助主角卢克和他的朋友们对抗邪恶帝国等。
而营销的价值,就是提前策划出我们的品牌和产品,如何在恰当的时间、关键的地点出现,帮助用户实现了他们更理想的生活和体验。
对此,消费者就有可能改变过去的默认选择和惯性行为,从而开始选择和钟爱于我们

传播:怎么让他们真这么想

一句话理解:让更多的类似用户们开始相信,我们是帮助他们实现愿望的最佳选择
如何才能通过传播建立这种信任呢?
通常来说,有三种力量影响我们的选择和信任:
1、相信自己
通过自己过去的真实体验和消费偏好,进行选择和决策,比如:饮料、服装、食物等;
2、相信品牌方
通过创新功能和情感认同,为用户创造向往,比如:奢侈品、高端款等,通过代言及新潮,创造某种身份象征和价值观表达。
3、相信别人
在决策重要性很大,自己缺少判断标准时,会倾向于听取他人的意见。比如:购车买房、选择专业、职场发展等。
三种力量并不是相互独立影响用户,而是按照某种比例在不同行业和产品中,影响着用户的选择和判断
我们的传播工作是在承接“战略方向和目标、营销策略和目标用户”后,真正开始面向顾客的行动举措。
包含了线上传播对媒体和平台资源的借用,也有线下用户对品牌和产品的真实体验。
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形成“合力”,减少干扰信息的影响和用户预期的管理,助力营销目标的达成。

结尾

通过三个关键词,作为一个“简易的框架”,可以重新理解营销工作。
战略:需要基于用户的需求找到市场的机会;
营销:结合自己的竞争优势,超越对手最有效率的满足用户需求;
传播:以有效的传播方式,触达用户建立信任,影响认知改变行为。

推荐一段李叫兽的营销观点:

营销既是确定性的科学,又是可能性的艺术。

说它是“确定性的科学”,是因为大众心理其实非常稳定,而心理学方法又如此之多,只要有足够的研究和用户洞察,你就一定能找到更合适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
说它是“可能性的艺术”,是因为虽然你能够选择最优的方法,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难以估量——你确信自己设计了优秀的文案,但最终传播量是100万,还是1000万,转化率上升多少,这很难估算。

既然“营销是确定性的科学,又是可能性的艺术”,那么自然,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精力去做确定性科学的部分(想想具体应该怎么做),而不是都用来做可能性的艺术(忙着幻想最终达成千万传播效果还是百万传播效果)。
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,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。——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
此篇内容超3400字,感谢阅读。


查看全文
把文章中的名片换成我的

微信扫码查看全文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